你好 襄城
—— 豫见襄城一梦千年采风集锦
襄城,春秋时名“氾”,称“氾邑” 。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避难于此。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在“氾”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地,故取名“襄城”。襄者,助也,容万物,成万物,美万物。襄城从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建城到今天,已经有2557年历史了。千年古城——襄城,又以一山、一塔、一寺、一庙、一水、一城构成自有独具一格的风貌人文、诗意古韵。
现在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这千年古城。
首山国家文化公园
襄城有山有水有文化,山有九座,位于汝河之南。以首山为首。水有两支,颍水和汝水,这也是穿越襄城地域而过的重要的两条文化河。
九山中最重要的是首山。"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首山, 首开华夏文明之山。铜,是中华文明的开始。黄帝曾经在首山采铜,除了黄帝文化史记记载之外,首山乾明寺前的照壁,上面的砖雕表现的就是明代嘉靖年间对“黄帝采铜于首山”以及“黄帝等七圣迷径于首山”的故事表达。现在首山周边还保留有黄帝问道桥。由此可见,首山这一带不仅有黄帝在此采铜,还有黄帝的孙子在此受封,这是黄帝文化最重要的一个例证。
首山,传承中华文脉,他以文化为核心,打造黄帝文化为主的国家文化公园,现初步规划了三园:黄帝采铜文化园,文峰塔儒学文化园,乾明寺文化园。规划了首山32景。
黄帝文化园
首山公园位于首山南坡,三横六纵主路贯通全域,道路全长30公里,公园范围10000亩。首山公园种植樱桃约2000亩,其他杂果约500亩,山顶种植五块花田分别为芒樱、熏衣草、马鞭草约180亩,目前已全部栽植完成。
阙,屹立于国道311旁,古朴,典雅,庄重。,吉祥物香香、橙橙分列两旁,欢迎八方宾朋。
经过阙后是山门,上书“首山”两个大字。大气、庄重。相传天下名山八,三在蛮夷,五在中原,首山其一也。首山,黄帝釆铜铸鼎处,孔子迷径问路于此。
卷书、铜鼎记载着首山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
山南环山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路左侧为人行道,右侧为机动车道。两侧的绿化带种植着白蜡、黄金槐、金叶榆、桂花、红叶石楠、紫薇、红枫、扁竹等各种花木。
山顶大道两旁,种植着玉兰、看桃、樱花等观赏树种。尤以樱花为多,山顶大道也可以叫樱花大道。
霞蔚金襄,观景台。
站在观景台,首山北侧的梯田、杏林、柿林、桃林,潺潺汝水,县城全景,一览无遗。
花海观澜,观景台
观景台位于芝樱花海南侧,走过长长的、古色古香的步道,步道两旁种植着芝樱、马鞭草。芝樱红色的小花已经绽放。站在观景台,近处是熏衣草花田;远处,梯田、主会场、油菜花海尽收眼底,给你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文峰塔儒学文化园
文峰塔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建塔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襄城当地的文风地气,说白了,这是一座风水塔,当时的称谓是“文风”树一个地域的文化地气。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文峰塔建成之后的第5年、第14年、第35年,塔佑襄城,当地出了辛自修、姚继可、张鹤鸣等一大批才子文人高中进士,官至尚书,开创了“襄半朝”的辉煌。,毁于1968年。2016年,襄城政府决定复建首山文峰塔,此事得到国内古建界、文化界专家教授的鼎力支持。国内文物界资历最老、现已96岁高龄的谢辰生先生,亲自给文峰塔题字。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刘庆柱先生亲自来到襄城,他说:襄城地处中华文化的心脏地区,文峰塔所代表的文化标志,是中国文化的根,首山文峰塔的重要性,襄城与首山连在一起,首山与中华五千年文明联到一起,建成以后一定会成为襄城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建筑。
复建的文峰塔是由著名古建筑家宋国晓主持设计的。设计总高度66米,主体55米,首层建筑面积603平米,地面以上建筑面积2108平米。主体建筑高55米的含义在于,天数1、3、5、7、9加在一起是25,地数2、4、6、8、10加在一起是30,两数相加是55,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文峰塔位于首山之巅,天地之间,所以取了这么一个大衍之数作为塔的主体高度。去过淮阳太昊陵伏羲庙的朋友,可能有印象,签筒里的签数就是55支,这个数字寓意颇深。
我们想象一下,当首山文峰塔复建完成之后,定会成为襄城在外人士寄托襄城情结的一座精神丰碑,定会成为襄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乾明寺文化园
首山北面有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乾明寺,被誉为“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建于宋代初年,创建于唐武德年间。因寺建在山阴,又称“背影寺”。寺院坐北朝南,建筑风格在全国都稀有。首山乾明寺现在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占地15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州第一丛林”。现存建筑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禅堂、方丈室等58间。 寺西有宋、元、明、清历代所建72座浮图(砖塔)的遗迹。
山门外照壁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建,长1293米,高1666米,厚73米,上嵌青砖浮雕,正面为黄帝采铜图,背面为圣迷径图,造形古雅,生动质朴。
中佛殿是乾明寺现存最早的建筑,也是寺里的主体建筑。中佛殿带有宋元遗风,明代早期的建筑,方形,里面是井字形布局,单檐歇山式建筑。古建筑的形式分五种,其中一种就是歇山式建筑,中佛殿是悬山式建筑和庑殿式建筑的结合体。这种建筑形态与北京的天安门城楼相似,只不过天安门城楼是重檐的歇山式建筑。
晨钟暮鼓,东有钟,西有鼓。乾明晓钟,不击自鸣,成为襄城八景之一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山北乾明寺庙会更是吸引了无数的游人,自带酒食,在风和日丽的半山坡上或三五友人野餐共饮,或一家老少相携登山观景,天风朗朗,其乐融融。如今,更发展成为“风筝会”,每当此日,来自10多个省市的风筝爱好者,选择平缓坡地放风筝比赛,已成习俗,乾明寺庙会也就有了“首山风筝会”的别称。首山风筝会有很强的自发性,庙会期间,人们提着自己扎制的各种样式的风筝来这里放飞。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方的、圆的,色彩缤纷,最多时,首山上空同时飞舞千条个风筝,观众多达万人。
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
春暖花开,青草掩映河滩,绿树笼罩河岸,空气飘荡着芬芳清香。古老而秀丽的汝河,自西向东,浩浩荡荡。
北汝河国家湿地公园——襄城老百姓向往的娱乐天堂。
北汝河风景带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北汝河风景带,北汝河襄城段水面宽阔,水流平缓,常年平均水深5—7米,水面面积2000多亩,两岸风景优美,有春秋古城墙、双龙湖、玉皇阁、孔子自宋去楚渡口等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襄城
襄城南北大街,是襄城古城的中轴线,南起南城门,北达北寨门。包含南大街、北大街和北关街,全长五里多,也就是老襄城人常说的“五里长街”。这里曾有过“南通荆襄,北达京洛”的繁华。保留着明清古韵。路两侧梧桐成荫、商铺连缀,依稀可见当年盛况。明清古街是襄城千年古城的历史见证,如今旧貌换新颜、汝水红城,千年“再现”。
日光从叶片的缝隙中滑落,温暖流泻一地,古旧的院墙上有青苔蔓生,有安宁的生活给人和岁月的诗意,有烟火气的襄城老街更显亲切可人,老街 一直都在这里,永远存留着千年沉淀的古韵。
环城的,除了汝河,还有厚重的城墙。顺着城墙一路走,透过这水、这风、这夕阳看到了些什么——那是护佑襄王的羽翼,是“襄半朝”的无上荣光!
乾明晓钟,风车,十里桃花,飞鸟,星月,诗意不言而喻。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没有大城市的物欲喧闹,它的一切都恰到好处。
小吃
襄城是中原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汝水悠悠,穿城东流。它虽只是一个小城,但历经千年沧桑,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且不说古老的城墙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单是这里风味独特的小吃,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襄城小吃具有醇厚绵香的独特风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小吃文化。
襄城荟萃了各种小吃,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口味多种多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面类有烩面、饸饹面、焖面、炸酱面、牛肉面、鸡蛋面、沙锅面、人参面、乌鸡面、热干面、冲汤面等。
汤类有胡辣汤、肉片汤、鸡蛋汤、紫菜汤、丸子汤,清汤等。
馍类有蒸馍、油馍、油酥饼、煎包、肉饸、蒸包子、锅盔、菜馍、千层饼等。
粥类有稀汤、绿豆粥、黑豆粥、大米粥、小米粥、油茶等。
另外,还有豆腐脑、豆腐泡等。襄城小吃最有特色的是胡辣汤、豆腐脑儿、烙馍卷豆腐片。
胡辣汤本是河南小吃的一绝,而襄城胡辣汤风味尤其独特。在舌尖上的中国有特别报道。它源于清朝中叶,呈酱红色,极能激起北方人的食欲。仅主要配料就有粉条、牛肉、羊肉、黄花菜、面筋块、木耳、花生等十多种,佐料有胡椒、花椒、大茴香、陈皮、肉桂、八角等几十种。艺人需在前一天晚上对原料进行复杂的处理,然后熬煮汤水,熬成看起来晶莹透亮的酱红色后,把经过处理的原料放进汤中熬煮,胡辣汤熬成后一直放在炉子上煨煮,什么时候喝起来都是热腾腾、黏糊糊的。这样,它既有老汤水的醇厚绵长,又有四川的麻辣风味,还有加醋后的山西风味。特制的咸汤混合着筋道爽口的粉条,喝在嘴里味麻微辣、香韵悠长,难怪有人说“不喝胡辣汤,一辈子不知道香”。
烙馍卷豆腐片是襄城的特产。它制作简单,在做好的鸡汤里放入调料,把炸好的豆腐片放入汤里反复炖煮,就成了美味。它既有烙馍的筋道,又有炖煮的豆腐片的醇香,还有咸鸡蛋的绵香、葱花芫荽的奇香,一张薄如白纸的烙馍就这样把众多的香味“卷”了进去,简单的原料和佐料“融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神奇的效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醇厚绵香,让人回味无穷。
王洛红烧猪蹄 是襄城县一道名吃,它历史悠久,制作讲究,色泽鲜艳,味道纯正,而且闻名遐迩。据传,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经 源(现襄城王洛处),王妃在路旁店铺生一王子,故赐名此地为王落子店,后又改名王洛。当时,百姓曾以猪蹄炖汤供奉王妃食用,滋补身体。此后,王洛猪蹄盛名,并逐步传承至今,但制作程序及配料经逐步改善,形成了独具特色,迥然不同的美味佳肴。王洛红烧猪蹄成品呈酱红色,晶莹发亮,烂而不散,肥而不腻,甜香可口,使人常吃不厌,是增强营养、舒心开胃的良好美食,产品行销周边县市。
第一届中国襄城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樱桃节
樱桃采摘节
大美
注: 文字整理大自然日记编辑部
文字资料、图片来源于今日襄城 今襄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