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秋节的特殊食品月饼,在兰州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利用发面蒸制的,也被兰州人称之为“千层饼”。另外一种就是兰州特有的油锅盔、糖锅盔。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被称作为兰州的月饼,这种特殊的月饼是烙制而成的。
兰州城乡农村,乡风淳朴,民俗高雅,中秋佳节蒸做“土月饼”更是一绝。古今文人墨客,凡到过兰州者,无不为兰州“土月饼”诱人的韵味倾倒,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每到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妇女们围着一块案板,揉面的、做饼的,谈笑风生、高高兴兴为过节准备“土月饼”。选种月饼摆放在桌上,别致有趣,枝叶分明,花团锦簇,煞是好看;吃起来,则入口松软,香而不腻,回味无穷。
人们将发好的面擀成圆型之后,层层叠加,并且在每层之间都放入玫红、姜黄、苦豆子等调味品。在千层饼的表皮再饰以面塑图案,蒸制后的千层饼体积较大,人们遂将其切割分食。这在兰州地区及周边及为普遍。
另外一种,就是兰州特有的油锅盔、糖锅盔。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被称作为兰州的月饼,这种特殊的月饼是烙制而成的。
制作方法主要是将发面当中包裹核桃仁、冰糖、玫瑰花等馅料,然后制作成饼状,并在其表面捏出不同的花纹,最后在油锅里烙熟即成。
在距离兰州城区80公里的皋兰县,刘世军和妻子李惠春在皋兰县城里经营着一家“舒心馒头店”,从农历八月初,这家馒头店就再也没有工夫去蒸馒头了,每天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传统月饼的制作中。
撒上各种天然的配料
刘世军说,每天下午要制作好第二天用的发面,这道工序需要8个小时的自然发酵。只有隔夜的发面,口感才能满足这个小麦产区人们挑剔的味蕾。城市里的馒头店大多使用发酵粉,早已简化了这道工序。为了获得当地居民的认可,刘世军依然遵循传统的发面制作工艺。
妻子李惠春则是这个馒头店的“技术骨干”,十几岁就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面食的手艺,一块块雪白的面团在她手中变得生机盎然、色彩斑斓。一块摊好的面饼,淋上混合了姜黄的菜籽油,再辅以红曲、姜黄、糖玫瑰、花椒叶、胡麻、苦豆,以及芝麻、白糖、红绿丝等,就已经足以令人垂涎欲滴了。
加工好的面饼层层叠加
将摊好的面饼切开,依次叠加,就成为了月饼的“馅料”。再给外面包上一层面皮,点缀上面花,就可以装入笼屉上锅蒸了。这种月饼规格不一,小的有碗口大,大的直径一尺有余。如此大的月饼蒸起来也颇费工夫,要足足蒸上80分钟才能熟透。
据说,在皋兰县城,一些年头较久的馒头店从农历八月初五开始就不再接受月饼预订了,因为在接下来的这些天,他们必须很努力,才能完成顾客的订单。刘世军说,很多顾客一订就是七八个,甚至十几个,作为时令食品赠送给亲友。
为了完成订单,一家人每天从夜里三点一直忙到下午五六点,每天只有五六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即便如此辛苦,刘世军也丝毫不敢简化制作工序,他说要延续那种幸福的味道。
在兰州人的记忆中,老月饼早已远非节日食品那般简单,这块薄薄的月饼,寄托着“老”兰州人亘古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