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粑粑的那些事儿
杨跃进
粑(我处又叫发粑,有的叫馒头或馍),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美食,更是古老中国的美食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限于篇幅,选其述之:
一、面粉粑
1.发粑,有蒸发粑、锅烙粑和汽水粑之分,但都须发酵而成(盐水粑和海子粑,不需要发酵。此处不一一赘述)。发粑,源于三国时代,距今1700多年,诸葛亮为扩充蜀国势力率军南征七擒孟获后,班师回朝途经泸水时,只见江中浪涛凶涌水流湍急,不能渡江,眼见大军被隔江岸,诸葛亮十分焦急,这时,降将孟获向诸葛亮献计说,泸水中有一猖神作怪,弄得舟翻人亡。所以来往人必须给猖神祭祀,如能在江中扔下49颗人头和一头黑牛以及一头白羊,泸水就会风平浪静,让人渡行。诸葛亮听后对孟获说,如今蜀国四方安定,如何无故杀人祭神?后来,诸葛亮采取补救措施,让厨师用白面掺水塑成人头模样,里面包上牛肉和羊肉,用以代替人头,起名叫“馒头”。当天夜里,诸葛亮披上八卦袍,在泸水岸边点设明灯数盏,把一头黑牛和一头白羊以及49个馒头供在备案上,午夜三更,命人将祭物扔进了江中,次日天明,只见云开雾散,江水平和,蜀军安然渡过泸水。从此,馒头被人们传为美谈。
蒸发粑的作法:发粑有碱水粑和曲粑之分,碱水粑是将揉好的发酵面团,一面做一面蒸,而曲粑(老面)是将面粉揉好做成粑,再让其曲慢慢发酵好后再用蒸笼蒸熟;做曲粑时先用发酵好的老面作原料,再用面粉加适当的水用力揉得巴巴地响(土话叫放屁声),然后放在干净宽大的器具里(木托、铁托或木板上都行),用干净的布或专用的薄棉絮盖好让其慢慢发酵,一般到发酵好时,热天要一个多小时,冬天三个多小时,检测生粑发好与否时,用手指在生粑上适当用力压一下,若生粑即刻弹起恢复原状最合适,否则,没发酵好。若向四周漫延过大,则为发酵过火,其味道已变酸。若是蒸发粑就用蒸笼或蒸粑折,要用大火蒸熟,否则,粘牙不爽口。其特点:色白颜正,口感绵软,略带香甜,常食不厌。
2.千层饼。早期的有千年历史。相传古代一秀才进京赶考,其家人为他做了1000个饼作干粮,让他在路上吃。后来,他考中了状元,这种饼也就流行下来了。又云:苏轼被贬海南,吃过此饼后,当场写了一首七绝:“手扶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1878年,王毛龙和王化龙兄弟俩合办了千层饼“老字号”专卖店,形成了规模。发展到现在的千层饼,据说有27层,外形四方,层层分明,而真实只有四至八层,且是油煎的,远不如我们家乡干烙熟的千层饼技术高质量硬(味正、香甜、爽口、老少皆宜。)。
其作法:先将面粉揉成面团,再拍擀面棍擀成水水饺簿得多的大张面片,然后将备好的芝蔴糖(红白糖均可)先涂一层食用油,再抹一层芝蔴糖,然后折叠成方块状,再用柴火慢慢烤(烙)熟。此饼不是指市场上卖的那种用烤饼机烤出来的油腻饼,而是其味道大相径庭。最后的技巧靠火功,火大了有芝蔴糖容易烤焦,火小了不仅费时,而且又不爽口,更不香甜。特点:外黄里暄,酥软油润,热食不腻,凉吃爽口,老少皆宜,久食不厌,且有药用价值,润肠润肺,清火解毒之功效。
3.烧卖(烧麦、烧面)。据最早史料记载:在十四世纪高丽(今朝鲜)出版的汉语教科书《朴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馅烧麦”的记载该书关于烧麦注说是以麦面做成薄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烧麦“麦”亦做“卖”,又云“皮薄肉实切碎肉,当顶撮细似线稍系,故曰稍麦”。“以面做皮,以肉为馅,当顶做花蕊,方言谓之烧卖” 。到明清时代,“烧麦”又称为“烧卖”,后流传至全国,传至日本,《词话》中有桃花烧卖的记述。又如《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两盘点心,一盘猪肉心的烧卖,一盘鹅油白糖蒸的饺儿。”
其作法:先将面粉揉成粑后擀成做饺子一样的薄片,再将拌好的馅(生猪肉、生猪油、金钱橘、豆沙、碎馒头和冰糖)包成梅花状,放入蒸笼后用大火蒸熟即可。特点:皮嫩柔软,香甜爽口,久食不厌。
二、米粉粑
1.米粑。又叫仙米粑、蒸米粑,是用大米磨成粉子而做的粑。源于宋朝狄人杰被人陷害贬到江西彭泽县当县令,当他澄清汪开和的叔父状告他害死自己的母亲案后(不是汪至母死,而是汪的父亲死后他母受刺激死亡),汪天和的妻子为感谢狄人杰断案英明,便用米粉做粑包馅谢恩,狄人杰吃后连夸叫好,后来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现在全国也盛行吃此粑。特别是安徽东至县昭潭镇人,每逢孩子百日、周岁、老人寿诞都要吃此粑。
其作法:先将磨好的粉子用锅炒熟,标准是,将炒的粉子用锅铲抬高至尺余,再随之放下,听到粉子发出轰轰的响声为宜。再用烧开的沸水搅拌用手揉面,揉好面团后,做成小粑捏扁成小饭碗般大,再将剁好的肉馅包好,然后放入蒸粑折上,盖上锅盖后再用大火蒸二十多分钟就熟透了(若放在锅边烤起黄色壳更香)。特点:做工简便,柔软细腻,品种多样(菜、肉、荸荠、果儿......)。
2.花朝粑。源自春秋战国花朝节即农历二月十二,有的是二月十五,百花生日等,与有密切关系,是民间的岁时八节之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被后人称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由花神节延伸出来的时令食品(粑),而叫花朝粑。有清人张春华诗为证:“春到花朝碧染从,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花朝粑用米粉和芝蔴制作的,是用作纪念祖人和花神而做的粑,又叫花斋粑。《旧唐书。罗威传》“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
其作法:先将炒好的米粉子用开水趁热揉好,一半不用芝蔴糖做成吃饭的小碗口大的圆饼即白粉子饼,一半用芝蔴糖做成的比白饼要小一圈的小圆饼,再依次放入白粉粑和芝蔴粑,重叠时五至十层不等,然后用拳头从粑的中心用力朝下压到底,再用手拍成长三角形,过去放在水瓢上,现在可用其他合适物体垫在粑上,再用小绳索勒成小饭碗大茶杯盖厚的块粑即可(形状如圆或三角形),最后将粑折放在锅里用大火蒸熟即可食用。特点:简练易做,黑白(层次)分明,香甜可口,松软适度。亦有润肠和消炎解毒之功效。
3.雪花粑。又叫胁眼粑。也就是女人腋窝做出来的粑(考证不详),亦叫起家粑,是粘米和糯米混合配制而成的。南方居多,大多数人喜欢吃。我们南方湖北浠水县三店片老家分家时,一般都要吃这个粑,预示分家后吉祥如意。
其作法:粘米粉和糯米粉各半,用少许净水撒在粉子上,再用筷子拌好手搓匀,又再用罗筛将筛下粉子和先备好的芝蔴糖分层放入蒸笼或饭钴子里,每蒸三分钟给一层粉子,给一层芝蔴糖,五、七十层均可,三、四层也行,放后粉子和芝蔴糖后再蒸几分钟即可。特点:柔韧松软、口感绵密,富有弹性,香甜味正。具有理肺润肠之功效。
三、糍粑
1.糍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父报仇投奔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血恨。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吴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喜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仅惊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熟分而食之。
其作法:将洗净的糯米用锅或木甑亦饭钴子蒸熟(木甑最好),再用石碓碓舀或三个劳力用木棍交叉砸成泥酱状,最后用黄板或其他干净板按平成一寸多厚,隔一两天再切成长方形。煮、烙都可食。若是做扯砣粑,将砸好的粑扯成小砣,趁热撒上芝蔴糖即可吃。市场上用糯米粉子蒸熟的没有用糯米砸熟的口感好吃。特点:晶滢碧透,柔软细腻,蒸烙皆可,香甜耐饿。颇有滋润肺肠之功能。
2.绿豆糍。是湖北潢川等地的特产。源于清康熙年间安溪湖头李光地做宰相,。施琅奉旨到福建做水师提督,准备跨越台湾海峡。军队得带干粮。据说施琅当时有一个伙头军是来晋江坊脚人叫苏顺成,因现施琅是同乡,很信任伊,叫伊专门开小灶让施琅吃。施琅要渡海,带干粮其实炊面头最简单,但面头干,长吃要酏菜汤;做肉包做甜包都不合适,后改为“三合面”拌葱头油,糖开水来泡,施琅就叫伙头军苏顺成想办法,做一些奇巧好吃的肉粽子等干粮,吃后又嫌麻烦,经多次改进最后用面粉做皮,糖、肉做馅,用油煎做肉饼,,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伊深感重任在肩,伙头军苏顺成就烧一碗绿豆汤和肉饼送给施琅鉴定,施琅闻得香后,未经鉴定就开始一边吃一边喝,头壳摇摇咧咧地说:“六月暑天,军队坐在战舰顶嘴干喉喝,煎肉饼油唧唧,要怎么吃会得落去呀!”说了将煎饼放原咧碟仔里,将那绿豆汤捧起来饮,说:“热天时吃绿豆,去暑解毒,饮绿豆汤实在爽神,可惜不是干粮。唉!”施琅说了,那碗绿豆汤吃没了,按桌上放落去,施琅对油煎肉饼不满意,奇巧好吃的干粮没做出来,心情烦躁,因那绿豆汤碗放得重,绿豆汤溅到煎饼上,伙头军赶紧收拾,,哪知施琅将伊的手拧咧说:“有了,做饼!将绿豆做饼”!于是将绿豆去壳做豆馅,外面用一层簿簿壳做皮,做出绿豆饼,成了又奇巧又好吃的干粮。,。后来演变成用糯米包绿豆和沙糖再用油酥的一种人们喜爱的食品。
其作法:先将洗净的糯米蒸熟,再用石碓砸得像糍粑一样做成饼,再包上绿豆和沙糖,最后用放到油锅里炸熟即可。特点:简单易做,香甜糍软,久有回味。亦能生津解毒。
作者简介:杨跃进,男,湖北浠水县人,县农行内退返聘,发表新闻稿件数百篇,多次荣获省、市农行模范通讯员,黄冈市作协会员,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结集出版文学作品集《红窝儿》、《月儿弯弯》两部。其中:小说“红窝儿”、诗歌“伞”和散文“父母的遗产”均获过奖。
浠川迎雅客,四海墨飘香。
来自故里的浠河文学社,热忱欢迎海内外的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投稿主题不限,内容健康,体裁多样,自由灵活。作者投稿时请将原创作品、百字简介和相关照片,打包发送至投稿邮箱:gdxux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