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有偿征集即时性现场照片,只要是您遇到的,真实看到并通过手机、相机顺手拍下的有价值的新闻类或非新闻类照片,并配以照片说明后,便可在本平台以回复的形式参与投稿,凡经采纳,小编将会主动联系您,并为您奉上相应奖励。
1 回族的油香 早先伊斯兰教圣人,从麦加到。城里的早闻穆圣的到来欣喜若狂。家家都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迎接穆圣。穆圣看到请的甚多,究竟到谁家里去呢?难以决定。最后穆圣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妙法。他就让自己骑用的骆驼走在前面,自己跟在后面。骆驼停在哪家门口,他就到哪家吃饭,走着走着,那匹骆驼终于停在一户人家的门口,穆圣就走进了这家吃饭。这是一户贫苦的人家,家里只有老两口。男的银须飘洒叫阿龙布,见了风尘仆仆的穆圣来到自己家中异常高兴,连忙端出热腾腾的“油香”款待尊敬的穆圣,穆圣吃过后非常高兴,连连夸赞老两口的锅灶手艺。从此穆圣在阿龙布家吃“油香”的事就在阿拉伯国家传为佳话。后来阿拉伯人到中国传教、经商,又把这种作油油香的习俗传给中国。现在把油香做为礼品,馈赠给亲友或阿訇。“油香”现已成为团结、友谊、幸福的象征,成了传统的圣洁食品。 2 东乡族的酥馓 3 维吾尔族的馕 维吾尔族饮食以面食为主,品种达数十种。其中馕是一种最具特色的主食。在新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吃到香脆的馕,维吾尔族人一日三餐离不开它。 馕,波斯语,“面饼”的意思。馕在新疆的历史很悠久,在我国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吐鲁番出土的唐朝的馕,说明在一千多年前吐鲁番人就会做精细美味的馕了。馕,古代称为胡饼,炉饼,种类很多。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的诗篇中都描写过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4 哈萨克族的“包尔萨克” 对哈萨克族人来说,牲畜为他们提供了肉奶,偏爱面食的他们制作出美味赋予着草原的味道。当寒冬的早晨会被飘香四溢的奶茶点燃的同时,也被温情的包尔萨克融化。 包尔萨克的制做工艺大致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每位哈萨克族妇女有自己独特的家庭“秘方”,有的会在面团里加入黄油或酥油,有的会加入蜂蜜或裹上白砂糖。 “卡特马”是一种饼子,由于饼子的层次多,所以也叫千层饼。做法是把发酵好的面擀成薄饼(面中不放碱),薄饼上抹上酥油或是奶皮子,然后卷盘成团,再擀成饼,放在平底锅内用温火烤。烤这种饼需用两个同样大小的平底锅扣在一起,上下用干牛粪做燃料,约半个小时就熟了。烤出来的饼呈焦黄色,香气扑鼻,松软可口,也是柯尔克孜人待客的上品。 6 撒拉族的“牙合肴瓦” “牙合肴瓦”为语,“牙合”意为油,“肴瓦”是古代的饼食之一。它是一种长方形的油炸饼,有厚有薄,酥脆咸香,还有一种双道弧形油食叫“圈圈艾买合”,也属于“牙合肴瓦”类食品,是撒拉族特有的油食。它也是撒拉族女子在分娩后娘家人来看大月时,携送的食品之一。 7 塔吉克族的“阿尔孜克”(油馃子) 塔吉克族的油馃子呈疙瘩形,直径5-6厘米,也有3-4厘米的,是塔吉克族常用的食品,一般来了客人或是自家人喝茶都要端出盘油馃子就着吃。炸油馃子要用发面,不饭碱,只放少许盐。面和好后要在筛子目上挤压一下,使面团上留下许多突出的小麻点,然后再放到油锅里炸,炸成焦黄色即可捞出,脆香可口。 8 保安族的“汕气德木” “德木”为保安族语,意为馍馍,是一种烙制的油旋饼。特点是,色泽金黄。油润透亮,酥香宜人。吃起来内软皮脆,油而不腻,口齿留香。 9 族的“米林格” “米林格”是一种甜点,在蛋清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砂糖,不停的用筷子或是搅拌器搅拌,直到打出雪白色的泡馍、糖和蛋清完全溶合为止。然后放在一个器具里,在烤盘上挤出一个个造型,也有用小勺舀到烤盘上造型的,放入烤箱里烤十分中即成。“米林格”色乳白,脆酥可口,甜而不腻,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10 乌孜别克族的“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选用上好的料羊肉做馅制成,是乌兹别克族人民喜爱的美味食品。
油香俗称油饼,是我国回族的传统食品,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要相互赠送,有的家里过节纪念亡人,有了红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
油香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香锅”。说起油香来,还有一段传说:
回族在炸油香时,一般都要请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来掌锅。吃油香的时候也有讲究,如一些地方在吃油香时,拿在手中面儿要向上,一块块儿掰着吃,而不能用口直接咬(据说是圣行)。如果身边有人,应分成若干份,按照《圣训》不可一人一个直接食用。大部分只需用手撕成两半儿即可咬着吃。按照伊斯兰教的传统习惯,“油香”被当作一种珍贵的食品,是待客和送礼的佳品。
酥馓也称“扭馓”或“盘馓”,是油炸馓子类食品,比一般馓子粗、大、重,粗如胳膊、大如盘,重约二三斤,一般在婚礼、节日和宴请贵客时才做,是东乡族的传统民族食品,除了能表示对客人的热情真诚之外,还能展示该家祝福的烹调技艺。其做法是:先将面发酵,掺入清油、花椒水等,反复搋揉,揉成二三斤重、大小均匀的面剂,面轻擀成圆形,中间掏一孔,扭转成麻花状,最后下热油锅煎炸,不断用粗长木筷翻动,掌握火候和造型,炸成金黄色即可。特点是色泽金黄,酥脆焦香。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在新疆哈萨克族长期放牧,逐水草而居,他们随着季节变化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牧场,因此便携高热量的美味食品就成了他门的首选。于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包尔萨克便应时而生了。勤劳的哈萨克族妇女们制作这种“点心”是必备的技能。她们大都会在和面时放一些牛奶、酥油、鸡蛋和糖,香喷喷的酥油和着牛奶,使面团筋道,稍微发酵一会儿,松软的包尔萨克面团就做好了。在洁白香甜的面团上刷上葵花油,亮亮的一层,这样的用油方法使面团既不会粘黏也更有口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发好的面团在面板上排成薄片,并切成菱形,或者是5厘米左右的方形、长方形、菱形。最后开火,把切好的薄片放进热油里,金黄色的油冒着气泡翻滚着,菱形的面片被高温的油炸得金灿灿的,像个小皮球一般鼓了起来,这时候趁热捞起,香性甜四溢的包尔萨克就出锅了。
包尔萨克配奶茶,就像是汉族同胞的豆浆和油条,包子和稀饭一样,已经成为唇齿间的“黄金搭档”,诱惑着味蕾。
5 柯尔克孜族的“卡特马”
“汕气德木”的做法是:现在面粉内加入酵面引子,用清水和成面团,置于温暖处饧半小时;再兑入碱水揉匀揉透,待面碱合适后,将面团揉成稍软面剂,擀成厚圆形饼坯放入,用温火烙至底上色时,翻个,用油刷刷上清香油,表面及边都要刷到,烙制片刻,再刷一次油,见饼面纹络清晰,金黄油亮,油香扑鼻即可。
薄皮包子的特点是:色白油亮,皮薄如纸,肉嫩油丰,伴有洋葱(皮牙子)浓郁的香甜味,非常爽口好吃。制作时,先将上好的料羊肉切成筷子头大的肉丁,再把洋葱剁碎,加胡椒粉、盐水(适量)拌均成馅。在面粉中加凉水和成硬面,切成面剂子后用走槌擀成薄片,甩去面粉,包馅成鸡冠形(少带花褶),入笼屉用旺火蒸二十分钟即成。
免责声明 本文为转载,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
咨询电话:18995315100 / 0953-2188999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