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当今社会城市飞速发展、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成为主要趋势。紧张的土地资源、严峻的能源威胁,促使我们重新看待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关联,探讨建筑和景观之间可持续的并行发展策略。
2015年11月29日,第11届首都高校风景园林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景观与建筑之间” 。会议希望寻求一种全新的综合方法,成为连接景观、建筑、规划等各相关学科之间的桥梁,打破专业间的界限,进而形成风景园林学和各相关学科之间的“无界”融合。
北林园林资讯根据嘉宾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理,将分上下半场分期发布,以供读者交流参考。
李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题目:上海传统园林小气候营造模式研究
李宾从“气候环境营造智慧”的视角重新认识了江南传统园林。他指出,传统园林除了令人神往的美学价值外,同时也是昔人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其承担的功能性不可忽视,这决定了传统园林必须具有舒适性,小气候调节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醉白池“池上草堂”为例,其建筑选择了通透性较强、少有门墙的围合方式,即便在炎热的夏季,堂中也常有凉风徐来;中心景区的园林建筑依水而建,夏季波光粼粼,景色优美,游玩中亦可享受一片清凉之意。报告中,李宾向现场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以豫园的布局特色为切入点,通过数据实测、调研访谈等手段,从风速、温度、人群活动等诸多方面,探究了传统园林的营造中,人们如何利用围合及植物达到消暑、通风、保温等目的。同时提出了理想庭院的小气候营造模式,为当代的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郑慧铭
题目:诗意景观与传统民居的相互融合——以闽南传统民居与乡村景观为例
,带来了题为《诗意景观与传统民居的相互融合——以闽南传统民居与乡村景观为例》的报告。她认为,闽南传统民居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典型的地域特征,传统民居与乡村景观的融合,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首先,景观是环境的依托,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观具有图景关系,传统民居的布局与自然环境顺应契合: 在青山绿水的环境闽南,人们习惯欣赏艳丽的颜色,红砖便是地域建筑的象征。其次,建筑是景观的重要组成: 红砖白石营造的独特文化形态,成为了闽南的地域建筑特色。另外,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观自然融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牡蛎壳、碎陶瓷片在这里都能成为建筑材料,燕尾脊和马背脊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情怀;依山而建的民居以门为框,将户外的景色借入庭院,大有“开门见山”之感;水渠与池塘形成的水景倒映着建筑,营造出诗意的闽南。报告中,郑惠铭还总结了闽南民居带给自己的几点启示:建筑布局顺应自然,规模尺度适宜协调,要素构成地域特征,细部精致色彩和谐。并强调,传统民居与乡村景观的融合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人与环境协调理念,是建筑文化的基因库和优秀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的建筑活动和营造诗意景观具有重要启发性。
刘京一
北京林业大学
题目:被忽略的复杂性——从后现代主义到景观与建筑的融合
相比于李宾与郑惠铭所展示的地域景观,刘京一的报告则更像是一场头脑风暴。他提出,复杂化的社会构成了当代建筑和景观的背景。由《机械论》到《系统论》,认识论的变化以及“读图时代”的到来,相比于简单的“线性”与“因果”,“复杂”与“相关性”似乎更令人信服。社会的趋于复杂,使得建筑与景观也顺应了《系统论》的影响,开始体现出“复杂性”。后现代主义最早提出了复杂性的问题。罗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里提到,建筑师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问题去解决,这实际上忽略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而在景观方面,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是对生态复杂性的研究,他把文化、历史、气候、地理等多个因素进行千层饼的叠加得到一个复杂的系统从而去研究实际问题。刘京一在自己的实际竞赛经历中,也对团队所建立的简单生态因果链产生过质疑,原因是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结论,其实忽略了很多复杂的因素。真实事件的联系方式应该是复杂的。而现代主义建筑和景观在决定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时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如果现代建筑试图解决更多的问题,就会变得软弱无力。所以在实际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建筑和景观的复杂性。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处理其中的约束关系必然需要“复杂性”的思维,而不能单纯依靠美不美来判断。为了处理好这种复杂性系统之间的动态约束关系,做出优秀的设计,景观设计师必须具备复杂性思想,而这种复杂性,谁又能说不是美的表达呢?
甘振坤
北京建筑大学
题目:没有设计师的景观——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非正统都市面貌
建筑和景观体系经常是一种官方的正统的体系,而甘振坤认为我们应该跳出这个体系去从一个宏观和复杂的角度看待我们的居住环境。他以客观的态度看待社会问题,以建筑制图的视角分析城市现象,他分别从城市轴测图、城市平面、城市立面、城市剖面、城市交通来展现城市图景,分析了城市背后所反映的内涵和问题。并以像素画艺术的表达方式来理解城市的复杂。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格子里,每个人都是观察者同时也是表演者。我们应该从城市的生活方式表现、城市结构下,去观察客观存在的背后的实际问题。比如,当今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观”: 空调墙成了建筑的第二表皮,脚手架成了建筑的进行时态,工地围墙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街头涂鸦也成了一种艺术的自由表达,而超市就像是一个世界地图,商品不同的产地与颜色,映衬出经济与生活的改变。这些“景观”,也是城市中新的人文、记忆与伤痛。甘振坤认为,基于非正统城市面貌背景下的复杂性,我们应该跳出固有的学术思想俯身看这个城市,关注其本身,从而为自己的设计带来更多思考。
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土地制约等因素是现代城市规划转型的主要原因,并迫使城市从外延型发展转为内延型发展。沙龙中各位嘉宾就参考目标,规划设计评价、改造旧城中心是否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创新性思维是否应该向科学化的思维转变等问题进行热烈探讨。随后,嘉宾们又探讨了学科交叉的问题,如今设计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共荣已成必然趋势,设计师应勇于打破建筑学与景观学之间长期的对立状态,跨越建筑与景观的界限,共同寻求一种全新的综合设计方法,打破专业间的界限,跨学科交流,创造人类需求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新需求。
撰稿人:魏君帆 焦垚
责任编辑:何启之